01

 

假设你今天开一家餐厅,那你应该会在乎有多少位顾客来你餐厅用餐和在线上外面平台订你的餐的顾客量。

你不一定会在乎进来你餐厅走了一圈又离开的顾客。

又假设你明天开一家KTV,那你在乎的会是有多少顾客来你店唱K。

那些只是来询问价钱的人,你不一定在乎。

这种思路在传统线下行业是正常的。

只有那些愿意付钱来买服务或产品的人(我们称为顾客)才会带给我们盈利。

在乎他们,那很正常。

至于其他可能以后会消费的人(我们称为潜在顾客),虽然我们会关注他们,除非他们付费了,他们还不能给我们带来盈利。

因此一般经营传统行业的人的重心会围绕着那些愿意付费买他们的服务及产品的顾客。

 

02

 

当互联网产品开始出现后,我其实困惑了好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可以免费让我使用?它一分钱都不收我的,怎么能持续运营下去呢?”

十几年前我就开始接触到hotmail免费让人注册邮箱。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用hotmail邮箱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付过1分前给微软。

后来接触WhatsApp、微信等产品,也一样没有付过任何使用费。

难道这些公司都是在做慈善的?

这些问题我在两个月前才彻底搞明白。

明白了这些,我也开始明白互联网行业了。

我把所理解的总结了几个重点,希望能够帮助非互联网行业的朋友看懂互联网行业,同时也帮助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了解为什么其他人搞不明白互联网行业。

 

1. 顾客vs用户

 

别误会,我不是在玩弄对人群的名称。

顾客与用户存在天渊之别的定义,这也是非互联网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核心差别之一。

非互联网行业在乎的是顾客(有付费买服务和产品的人,但不一定使用),而互联网行业在乎的是用户(只要使用互联网产品就可以,但不一定有付费)。

非互联网公司把资源投放在吸引人来买它们的服务及产品,而互联网公司把资源投放在吸引人来免费使用它们的产品。

非互联网公司的顾客量越大,消费金额越多,就能带给企业越多营业额。

互联网公司虽然也想赚钱,但是前期它们在乎的是否有庞大的用户量,暂时亏钱没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愿意烧钱获得新用户及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每次我们打开饿了么,总是有优惠券或代金券让我们领和使用。

我们走进一家常去的餐厅用餐也不见得会有什么优惠。

如果你问我互联网公司最重要是什么,我毫无疑问告诉你是“用户”。

 

2. 顾客体验vs用户体验

 

非互联网行业会在乎顾客体验,但是如果暂时忽略顾客的体验,也不一定会造成很大的商业损失。

没有在乎顾客体验不会马上看到后果。

所以非互联网行业一般在初期不见得那么重视顾客体验,反而是在有了一定规模后,才会重视顾客体验。

如果互联网行业采用同样的思维逻辑,互联网产品很快在种子期或萌芽期就已经完全被淘汰了。

互联网产品必须要以用户体验为首要目标。

互联网产品面对的竞争都是免费使用的产品。

用户完全没有任何成本从一个产品换到另一个产品上。

用户的黏性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如果你的互联网产品不好用或麻烦,很快用户就会“移民”到另一个类似的产品了。

既然用户是最重要的,那获得用户及留住用户的关键就是“用户体验”。

 

3. 产品

 

在非互联网行业,企业所卖的实体物件称之为产品。

在互联网行业,让用户使用(或体验)的叫产品。

在互联网世界里,产品可以是一个网站、一个APP、一个公账号、一个平台等。

在非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可能是负责某类产品,如日用品、母婴品等;而在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可

能是负责某个公账号、某个付费服务、某个网站等。

非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一般是属于市场营销部,而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一般是属于运营部或技术部。

 

4. 盈利模式

 

非互联网行业除了卖产品和服务之外,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盈利的渠道。

即使没有开发其他盈利渠道,一般单靠销售产品和服务都能养活自己。

相反的,在互联网行业单靠免费让人使用产品是完全没有盈利可言。

要想盈利,互联网公司就必须“打造”盈利模式。

很多盈利模式都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用户量的基础之上,如招广告商、提供额外付费服务、卖数据报告等。

没有足够的用户量,这些盈利模式根本就无法运作。

如果互联网公司前期没有把可经营的盈利模式给想清楚,只是一味经营用户量,企业也不能继续存活下去。

例如摩拜和OFO共享单车,前期的盈利模式是押金和租金。

一旦有了足够多的用户量,就可以开启广告及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

甚至摩拜和OFO也可以搞线下活动,如自行车比赛等。

 

5. 免费和付费

 

非互联网行业的产品一般只有以付费形式出现,除非是样品。

相反的,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很多是免费的,只有一部分是需要付费的。

因为有免费产品的比较,所以用户对付费产品的要求自然会更高。

<span style="font-size: 1